“四力协同”领航——工学院构建科研育人新生态赋能地方发展​
日期:2025-10-31  作者: 来源:  浏览量:40

“面对河南装备制造产业升级、黄河流域保护、乡村振兴等发展需求,必须激活学科、科研、产业、人才的联动效能,让科研围着地方转、人才跟着产业走,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工学院副院长刘剑在新学期科研工作部署会上强调。近年来,工学院紧扣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以“服务地方”为核心,通过“学科筑基、科研攻坚、产业转化、人才支撑”的“四力协同”模式,构建起科研转化与联合育人新机制,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工科力量。

一是筑平台,以“学科力”夯实协同根基

工学院始终以“学科优势锚定产业需求、平台建设支撑产业升级”为核心思路,系统性打造多层次、高标准的科研服务载体

在学科建设层面,学院聚焦机械工程、土木水利两大优势领域精准发力土木水利学科凭借在装配式建筑、流域生态保护等方向的突出成果,成功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专业则以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导向,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科研实训,成功入选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标志着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能力上获得认可,为后续承接更高级别科研项目、培育产业急需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在产业协同平台建设上,学院联合地方龙头企业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省级重点研发平台——河南省大型起重转运装备数智化校企研发中心,该中心围绕河南省先进装备集群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协同攻关”的运作模式。一方面整合双方核心资源,共吸纳校企研发成员72人,形成“高校科研团队+企业技术骨干”的复合型研发梯队;另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累计投入实验仪器、数智化检测设备及中试生产线等2000余万元,建成涵盖“智能控制研发、装备性能测试、数智化生产线模拟”的全链条研发空间,可满足起重转运装备从核心技术攻关到产业化验证的全流程需求。

二是攻项目以“科研力”破解地方难题

工学院围绕“科研服务地方”核心目标,推行“课题跟着需求走、研究围着问题干”的项目机制,通过“精准选题、团队攻坚、资源保障”三大举措,构建科研项目攻关体系,确保项目成果能切实破解地方发展难题。一是紧扣战略定方向,聚焦河南省先进装备制造、黄河流域保护、“双碳”目标、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需求,组建“装备智造”“流域生态”“乡村发展”等专项科研团队,实现“项目选题与地方需求同频共振”;二是校企联合攻难关,推动科研团队与地方企业建立“问题共提、项目共研、成果共用”合作机制,将企业生产痛点、地方治理难点转化为科研课题;三是完善机制强保障,为青年教师提供选题指导、申报培训,同时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保障项目研发高效推进。

2024年以来,学院科研成果丰硕获批河南省科技攻关、软科学研究、高校重点科研项目各3项,河南省哲社科决策咨询、科技智库调研课题各1项;2025年申报的4个科技攻关、3个软科学项目获学校推荐进入省级评审,选题覆盖智能装备、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精准对接地方需求。

三是转成果以“产业力”实现价值落地

为破解“实验室成果睡大觉”的难题,工学院完善知识产权管理、转移转化服务等配套机制,更以“暑期科技入企”专项行动为抓手,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解决技术堵点,推动“产业力”精准落地。2025年暑期,学院组建8支“科技入企志愿服务团”,分赴郑州、洛阳、新乡等地16家装备制造、建筑企业开展驻点服务“连续半个月泡在车间,从分析加工数据到调整设备参数,看着企业废品率降下来、生产线转得更顺,就觉得把实验室里的技术用在实处,比发表论文更有成就感。”教师李慧娟在总结科技入企工作时感慨道。

学院在专业领域的科研实力与人才培育成果,近期更获行业权威认可。在河南省制冷学会40周年庆典暨2025中国冷链设备产业发展与技术论坛上,我校获评“优秀会员单位・科研赋能贡献奖”。工学院许宁波老师斩获“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其带领的“制冷科普志愿队”开展讲座20余场,指导农户保鲜技巧,降低农产品损耗。“看着老乡们通过我们的科普学会了保鲜方法,商户们用学到的知识减少了经营损失,才明白科技志愿服务不是‘空架子’,而是能实实在在帮大家解决生活和生产里的难题,这也是我坚持做科普的最大动力。”许宁波老师在谈及服务经历时动情地说。

常态化成果转化同样成效显著2024年,学院联合企业完成的《全预制装配式桥梁绿色智造架桥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高精密齿轮用微晶陶瓷刚玉磨具关键技术及应用》,双双斩获河南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整体技术分别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日,我校联合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完成的《管道运输安装台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科技成果荣获2025年度河南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参与地方标准制定,毕超、张欢、王修贵等3位教师参与编写《高等学校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中小学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填补河南省教育建筑智能化设计领域标准空白;许利红等教师团队主编的《工业APP开发与应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机械原理》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为地方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四是育人才以“人才力”保障长远发展

工学院构建“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赛促学、以研促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以“人才力”为协同发展提供长远保障。

在竞赛领域,学院组织学生深耕挑战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赛事,尤其在2025年河南省“豫你携手・创赢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学生团队凭借《桥饰精工--自适应变截面箱梁体修饰工作平台》项目,从全省2000余个参赛项目中突围荣获揭榜领题赛道“最佳方案奖”2024年以来,累计斩获国家级赛事奖项44项、省级奖项41项,学生创新成果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持续提升。

在科研实践方面,学院大力推行“本科生进实验室”计划,支持学生参与校级科研创新项目,共有50余名学生参与《基于“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视角的新时期河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分析》《乡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河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等10个校级科研创新项目,8名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制造业自动化》等期刊发表论文,6学生团队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涉及智能控制、数据分析等多个与地方产业紧密相关的领域。

未来,工学院将继续深化“学科-科研-产业-人才”“四力协同”,持续扩大科技入企覆盖面,以更精准的科研服务、更优质的人才供给,为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工科智慧与力量。

(撰稿人:雷向媛;审核人:冯贵东)